人民共建共享“大健康”
2016-10-25 中国卫生杂志
文/刘德培
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胜利召开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审议通过,是我国医学健康领域的重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新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其中“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一政策强音把卫生和健康工作提高到国家战略水平。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政策?
树立大健康观
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诸多复杂疾病的发生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遗传和环境所占比例在不同个体中有一定差异,但疾病发生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那就是衰老。阐明衰老机制势在必行、意义深远,不仅能为治疗多种疾病带来希望,更为全民共享健康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一直致力于衰老及相关疾病机制的研究。
我们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衰老可以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生理功能下降,疾病易感性增高;第二层:系统性炎症、代谢、内分泌功能紊乱;第三层:细胞功能紊乱;第四层:生物分子维持不良,导致DNA损伤。这4个层次虽然处于不同的生物学尺度,但都能影响衰老。衰老的第四层,即DNA损伤、蛋白质错误等是“命”,人类目前还难以改变。但衰老的第二层,即系统性炎症、代谢、内分泌功能紊乱却是“运”,可以改变:通过适当利用内在适应性机制,我们能够广泛影响衰老的第二层,能以最小副作用来延缓衰老,从而促进健康和长寿。
在生活中,如何影响衰老的第二层,来实现健康的愿望?我们给出的答案是生命在于“运”。运包括适度“运动”、良好生活环境的“运气”、每天适当安排生活的“运作”和从四维健康角度的“运筹”。
生命在于“运”有科学依据吗?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做过系统分析,其中,生物学因素占15%、环境因素占17%、医疗服务占8%,而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0%。可以看到,对于健康的影响,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控股”的绝对优势地位。生命在于“运”说到底是要树立正确的行为和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健康法条——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诸多研究也发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强度下,改变生活方式,比如饮食、能量限制和适量运动等,能够激活机体DNA损伤修复、自噬等内在适应性机制,抵抗衰老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达到多病共防/治的目的。有研究表明,低等生物可以通过能量限制延长寿命,灵长类动物通过能量限制可以大幅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国外一项长达20年的灵长类动物研究显示,能量限制组肿瘤、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自由饮食组降低一半,且无糖尿病发生,而自由饮食组有将近一半的动物患了糖尿病。这是生命在于“运”的分子机制。虽然衰老是自然过程,难以逆转,但通过建立良好的反应机制可以把衰老和疾病进展的“水龙头”关到最小。
医学发展的趋势是建立大健康观,树立“四维健康”的理念:一维健康是无病无弱;二维健康是无病无弱、身心健全;三维健康是无病无弱、身心健全、社会适应;四维健康是无病无弱、身心健全、社会适应、环境和谐。生命在于“运”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目前我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演变,范围不断拓宽,内涵不断延伸,要求不断提高。未来,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重点要在实现“四维健康”上下功夫。而健康决定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通过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衰老的第二层发生作用,同时影响第一层疾病的发生发展,改变第三层、第四层即细胞、分子的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命运是可以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的”。
异病同防的新医学体系
现在的医疗体系是“分病而治”为主,而研究发现,衰老等相同的危险因素能够促进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如果能遏制危险因素,机体疾病易感性降低,疾病发生就减少,可以达到 “异病同防”的效果。要实现从“分病而治”为主到“异病同防”为主的战略转变,主要靠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将生命在于“运”扎根于现实生活中。谈到战略转变,不得不提医疗的重定位。
我们需从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的角度看待医学发展。我国国民健康寿命较预期寿命还有相当差距。这说明医学大健康尚未得到很好落实。现在的医学服务顺序是医疗救助、公共卫生、健康促进,将来的发展趋势要倒过来,即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医疗救助。除了重新准确定位医疗在医学服务中的地位,我们还需要转变医学观念和医学模式。
我们需要改变观念,突出战略前移、预防为主。中国传统医学中强调,“上医治未病”。美国的医疗卫生投入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7%,但医疗效果在全球排30多位。实现公民健康,并不是简单的“花钱越多效果越好”。单纯依靠“分病而治”,实践证明此路不通。现代医学集中关注疾病本身,更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系统生物医学是将组学等多学科融合一体,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研究生命全过程和疾病全过程,揭示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重大疾病的个性发病机制和共性发病规律。今后,我们要加强系统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实践。此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中,全人全程服务也贯穿在习主席和李总理的讲话中。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家庭医生制度,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未来的健康促进要从根源入手,重点关注个体行为和环境影响。从注重疾病诊治到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重预防、治未病;从注重机体本身研究到环境、社会、心理与机体交互作用综合研究。为此,我们的医学模式也必须从以前的生物医学模式切实转变到环境——社会——心理——工程——生物综合医学模式上来。
以前曾提出“3P”医学,即疾病预测(Predicting diseases)、预警(Pre-warning diseases)、 预防(Preventing diseases),这是单纯疾病导向的。现在,我们更应该强调健康,即健康保护(Protecting health) 、健康促进(Promoting health)、延长预期健康寿命(Prolonging health span)。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制定全民健康的政策(Policy for population),每个人都要参与(Participation),实现个体化医学(Personalization),其核心是延长预期健康寿命、预防疾病、个体化的新“3P”医学。
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使广大医学健康领域工作者备受鼓舞,必将开创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崭新局面,实现人民共建共享、人人健康、老当益壮的和谐社会。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