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内中药注射剂微粒现状
吕强 崔嵘 (应急总医院)
(二)国内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现状
1998年,应急总医院急诊科连续两天发生3例清开灵注射液的热原反应,由此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注射剂不溶性微粒的研究及解决办法》的课题研究。经与北京市药检所合作,以光障碍法检测18批118个中药注射剂和3批46个西药注射剂,按药品说明书与相应的溶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不合格率分别为45.95%和27.78%;且中药注射剂中2~10μm的微粒占总微粒数的99.75%,较西药注射剂同粒径微粒98.00%为多,而10μm以上的微粒仅占0.25%;在开放与洁净条件下配制输液后,测定微粒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局部百级条件下配液后的微粒最少,可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另外研究者筛选出滤过精度较高的输液过滤器与普通输液过滤器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发生ADR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53:8/33)。经理化性质鉴别和显微镜下观察,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有玻璃渣、橡胶屑、塑料粒、活性炭、药物残渣和毛屑索条等6种物质(图2-1-5)。与20世纪50~60年代的30余种微粒(滑石粉、碳酸钙、硅藻土、二氧化硅、金属铝、铁、镁、铅、钛、铬、铍、锰、镍、硫酸钡、氧化锌、硫酸铁、硫黄、硬脂酸、黏土、糊精、尘埃、纸屑、蛋白质、胶体物质、细菌、细菌芽胞、真菌孢子体、纤维、碳黑、橡胶粒、玻璃屑、塑料微粒、毛屑索条、药物残渣、药物微晶等)相比,是巨大的进步,这应归功于药典标准的大力提升和政府强制推行GMP认证(表)。
表 各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的要求
(三)预防措施
1.在使用药物时能口服不肌注,可肌注不静注。
2.尽量减少注射剂配伍使用,尽量少用多组液配伍。
3.截流微粒最简单、最安全的办法是使用一次性输液器。
4.必须使用静脉输液时,应选用合格、质优的一次性输液器。
5.鉴于微粒的临床危害极大,配制输液应在万级下的局部百级环境,杜绝开放式配制,因此安全配制输液的必备条件是建立PIVAS(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6.用刺激性较大的药品输液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适当稀释药液,减慢滴速或使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方法加以避免。
7.输液时液体温度过低,大量进入人体可增加患者的热能消耗而出现寒战、四肢厥冷等反应。应在用前使药液接近体温,建议保持在25~35℃之间。
8.渗透压因素:输入高渗透压的液体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使血细胞脱水皱缩聚合而形成血栓;同时使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静脉管壁出现炎症改变。而输入低渗透压的液体,水可以渗透到细胞内。当红细胞体积增大45%~60%时可以破裂而发生溶血。
9.pH因素:有人粗略统计了104种临床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禁忌,其中90%是由于pH变化而导致了药液降解、沉淀、变色。
10.输液滴速因素:当静脉滴注速度大于血液流速时,静脉压增高,血管壁受到较大刺激,可诱发静脉炎、注射部位疼痛、瘙痒、麻木、硬结等不良反应。
(四)结论
1. 对我国118种中药注射剂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不合格率高达45.8%以上。
2. 不溶性微粒计为6种:安瓿玻璃残渣、塑粒残渣 、活性碳残渣、毛屑索条、橡胶残渣和药物残渣等。
3. 实验中发现:随着储存时间延长,药物残渣会越来越多,可能是由于中药注射中成分实在太多,且不易分清,故会发生反应。我们提出中药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会不断产生微粒。这需要大量的实验才能证明。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