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晓静1马丽荣2 景录先3
摘要:荨麻疹是临床上常发的一种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西医大多采用抗过敏治疗,但疗效不够理想。景录先老师在研究继承历代医家诊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细辨病机,巧定治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乱则和之,总结出治疗荨麻疹的有效方剂“除敏消疹汤”。用方考究,选药精当,临床疗效较好,且不易复发。并附两则验案以飨同道。
关键词:荨麻疹;除敏消疹汤;瘾疹
荨麻疹,是临床上较为常发的一种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苍白或鲜红风团样损害,时起时消,剧烈瘙痒,愈后不留痕迹。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的发生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肥大细胞脱落颗粒引起组胺的释放,以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得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故而产生皮疹风团、瘙痒。根据其病程不同,本病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两种[1]。由于此病临床表现呈现各种变化,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故而荨麻疹非常顽固难治。目前,西医大多是抗过敏治疗,且疗效不够理想,服时有效,停则又发;或开始服用有效,长期服用则无效。而传统中医则可通过“辨证论治”,能够大大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复发率,在治疗和预防上具有明显优势。
景录先老师临床工作四十余载,临床经验极为丰富,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其中荨麻疹近几年更是多见。笔者有幸跟随景老师学习,亲见景老师治疗此病疗效甚佳,受益匪浅。现将景老师治疗荨麻疹经验介绍如下。
荨麻疹在中医称为“瘾疹”、“赤白游风”、“风疹”。对于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再如《诸病源候论》:“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王肯堂也在《证治准绳·瘾疹》中指出:“热博于血分,其邪因并发于表则赤,若风湿博于气分,则气液不行,因邪并发于表则白”。到了现代,医家陈汉章教授认为:“荨麻疹病因虽较复杂,但溯本求源,终归于风”[2];朱文元认为:“荨麻疹最常见的病因是食物过敏,尤其是急性荨麻疹”[3]。从古今记载中不难看出,荨麻疹的发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耐的基础上,复感风、寒、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等而诱发。
景老师认为此病的病因病机为禀赋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毒邪六淫所犯;或胃肠湿热,复感外邪;或因多食鱼虾海味,辛辣刺激,导致营卫不和。治疗上应以疏风和营止痒为原则。景老师在研究继承历代医家诊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治疗荨麻疹的有效方剂---除敏消疹汤,临证加减,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著,颇受患者好评。“除敏消疹汤”由玉屏风散和消风散组合加减而成,其基本组成为:黄芪15g,防风10g,苍术15g,蝉蜕15g,乌梅10g,银柴胡10g,徐长卿15g,赤芍、白芍各15g,生地黄30g,荆芥10g,苦参15g,地肤子15g,生甘草5g。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之消风散善治多种皮肤病中属风热之邪伤及营血者,其在《卷之四·杂疮毒门·疥疮论第三十七》用消风散,“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搔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处方为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1钱,甘草、木通各5分。消风散疏风止痒,配合清热除湿,是现代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常用方。“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治风者,不患无以祛之,而患无以御之”,故方中黄芪益气扶正固表,黄芪、防风固表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白芍、甘草调和营卫;赤芍活血除风止痒,取“除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生地黄清热凉血;方中用苦参、苍术、地肤子,亦取其善走皮肤,祛风燥湿清热;生黄芪、苍术、防风共用也有玉屏风之意,有扶助人体正气之功效。徐长卿祛风止痒,活血解毒,乃抗过敏之首选良药,方中乌梅、银柴胡亦取抗过敏之意;蝉蜕质轻性浮,达表驱风,味甘性寒,气清凉散,更有以皮行皮之功;荆芥、防风祛皮里膜外之风。诸药相伍,既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又能调和营卫,凉血活血祛风,故而临床应用均获良效。
景老师临床运用此方,常根据病情随症加减:若风团色淡,夜间好发,且反复发作,瘙痒不休,迁延不愈,或兼见头晕,精神疲惫,面色白,体倦肢乏,睡眠欠佳者,多加当归、白术、党参健脾养血祛风;凡瘾疹瘙痒难除者,可加用乌梢蛇、僵蚕等虫类药[4],以加强搜风之力;若湿热较重,多加薏苡仁、茵陈、茯苓、黄柏;热象较重者加生大黄、生石膏以清泄之。这样不仅可缩短疗程,临床效果更加显著。
病案举例
案1 患者某,女,56岁。2015年4月14日初诊,患者全身红色皮疹,面部尤以两颧部最为明显,遇热或光照后加重,奇痒,纳差,反酸呃逆,大便秘结,眠可,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问其病史方知该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胸腹部出现皮疹,色红,奇痒,皮疹由小变大,渐至全身乃至脸部,成片块状,此起彼伏。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西医确诊为“荨麻疹”,予盐酸西替利嗪片,注射葡萄糖酸钙等治疗,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近期一直服用抗过敏药控制不佳,故至我院求治。中医诊断:瘾疹病。辩证:脾胃湿热,营卫失调。治以健脾和胃、清利湿热、调和营卫。处方:黄芪15g,防风10g,蝉蜕15g,乌梅10g,银柴胡10g,徐长卿15g,赤芍、白芍各15g,生地黄30g,荆芥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生白术30g, 瓦楞子(先煎)30g,法半夏9g,生地榆30g, 日一剂,水煎服。嘱其忌海产品及辛辣之品,并要求少食甜食及冷饮。服药7剂。二诊2015年4月21日,患者诉全身皮疹有所消退,仍痒,大便通畅,纳食好转,反酸呃逆已消,在前方基础上去生地榆、 瓦楞子,加生石膏30g、僵蚕15g。服药7剂。三诊2015年4月28日,患者瘙痒渐减轻,出汗较多,在前方基础上加煅龙骨(先煎)30 g、煅牡蛎(先煎)30 g。四诊2015年5月15日,皮疹渐消,痒亦减轻,汗出也明显减少,因外出去海边食用海鲜,又起荨麻疹,但较原来量少,故前方加苦参15g。五诊2015年5月28日,患者面部皮疹基本消退,仅胸部皮疹时隐时现,前方减去煅龙骨、煅牡蛎,加乌蛇肉10g,7剂后皮疹全消,无痒。患者诉服此药后不仅荨麻疹好了,湿疹也未再犯。又继续巩固一段时间,随访几次,未再复发。
案2 患者某,女,32岁,2015年9月22日因周身反复泛发风团伴瘙痒前来求治。2年前无明显诱因周身泛发风团,伴剧烈瘙痒,予葡萄糖酸钙、西替利嗪治疗,症状较前减轻,风团可自行消退。近半年来,患者时有风团发出,挠抓后皮疹加重,且手部亦出现多片湿疹,色红,有水泡,痒甚,纳可,平素大便黏腻不爽,易疲劳乏力,周身困重,月经尚调,睡眠一般,舌胖大,苔白,脉弦。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散见风团,淡红色,皮肤划痕征(+),双手片状湿疹。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兼湿疹。中医诊断:瘾疹病。中医辨证:脾虚湿盛,营卫失和。治法:健脾化湿,兼以益气和营。处方:黄芪20g,防风10g,苍术30g,蝉蜕15g,乌梅10g,当归15g,徐长卿15g,白芍15g,生地黄30g,荆芥10g,薏苡仁20g,木通6g,地肤子15g,党参30g,苦参15g,茯苓20g,生甘草5g。14剂水煎服,1日2次。二诊2015年10月9日,经过2周治疗,症情较前明显好转,风团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大便稍干。上方去生地黄,黄芪加至30 g, 加火麻仁20 g,再服2周,并嘱其用药渣泡手。三诊2015年10月24日来时,湿疹已消,风团也未复发。再予前方巩固治疗,一直未再发作。
小结
荨麻疹发病多与素体禀赋不耐,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有关。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或外感风寒、风热;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均可导致本病发生。一般急性荨麻疹多为实证,慢性荨麻疹多为虚证。荨麻疹因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易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很多烦恼,严重影响其心情、饮食及睡眠等,在临床治疗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景老师在治疗时强调有两点:一是中医治疗,重在辨证论治。西药的作用单一,难以达到综合调节的作用,而中药在这方面优势十分明显,通过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乱则和之,通过多层面、多靶点的作用,达到调整气血阴阳,祛除致病因素的目的。二是体质因素,重在调整改善。有时很难找到真正的发病诱因,即使找到了如尘螨、花粉、灰尘等,但也无法脱离这种环境。只有改善和调整患者体质,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抗病能力,才能减少发病与复发。景录先老师运用“除敏消疹汤”近期治疗了40余例久治不愈的患者,从3岁幼童至80多岁老翁,折磨他们多年的病痛均已解除,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同时景老师还强调:治疗及恢复期间一定要注意饮食禁忌,忌食海产品、羊肉及辛辣,一定要少吃甜食及饮料等,才能避免其复发。
参考文献:略
1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 2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内科 , 3北京中医药大学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