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立艳
在社交媒体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报道:某年轻患者,因为感冒,在某诊所输液治疗过程中突然死亡……乍一听骇人听闻!但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我的想法是,过敏性休克?还是尖端扭转性室速引起?是医生的认识不到?还是紧急处理不对?
作为过敏性休克,之前已经写过,我想大家可能应该已经掌握了,那么今天简单写写药物与尖端扭转性室速。首先,就像前面媒体报道的一些情况,在院外发生猝死,原因未能明确,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病率被低估。但是目前美国的流行病学报道是:一般人群中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发病率2.5-4/100万人/年,6%的心脏骤停是由尖端扭转性室速引起。
临床上许多广泛使用的药物都可引起或加重多种心律失常,包括缓慢性心律失常、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速等,有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包括心源性猝死。2020年发表在《循环》杂志上的《AHA科学声明:药物性心律失常》,也指出了对于一些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特别是尖端扭转性室速,危险因素是明确的,在可能的情况下,修改危险因素对于预防和降低风险非常重要,对于具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且需要潜在心律失常诱导药物的患者,增强心电图和其他监测策略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临床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心电图的QTc>500毫秒,或者QTc从预处理值延长260毫秒;女性;年龄>65岁;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钙血症;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同时服用另外一种QT延长的药物;药物诱导的TdP史;以及导致QT延长药物血浆浓度升高的情况,如药代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快速静脉给药,肾脏或者肝脏疾病患者肾消除或肝代谢QT延长药物剂量调整不足。还有一些药物诱导出现TdP的患者可能有遗传倾向。
因此作为临床医生,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同时熟练掌握尖端扭转性室速以及药物的具体不良反应,以及发现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积极上报,是有助于对于药物的认识,以及对于患者生命的保护的。
一、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Torsade de Pointes,TdP)的概念,(简称尖端扭转性室速)是1966年,法国学者Dessertenne根据心电图特征而首先提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形室速,一般多形性室速与TdP的根本区别是:
是否伴有QT间期延长,并有间歇依赖现象
——不伴有QT间期延长者诊断为多形室速
——伴有QT延长者诊断为TdP
二、一般引起QT延长的原因是:
1. 先天性QT延长综合征
2.获得性QT延长:
1)心源性
心律失常(完全心脏阻滞,严重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心肌炎,低体温。
2)代谢性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 低镁血症, 低钙血症),可卡因或有机磷化合物中毒,酗酒,神经性厌食症或贪食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液体蛋白饮食。
3)神经源性
脑血管意外,脑炎,蜘蛛膜下腔出血,创伤性脑损伤,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4)药物可以延长QT间期并能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
包括的常见药物有:
1. 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2. 利尿剂(吲达帕胺、氢氯噻嗪等)
3. β受体阻断剂(索他洛尔等)
4. 调脂药(普罗布考等)
5. 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等)。
6.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
7. 促胃动力药(西沙比利、多潘立酮等)
8. 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地那非、他达那非等)
9. 抗组胺药(阿司咪唑、依巴斯汀、特非那丁、氯雷他定、苯海拉明等)
10.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氟哌利多、氟哌啶醇、氯米帕明、硫利达嗪等)
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实际临床工作中药物诱导的TdP在无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很少见,所以临床医生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务必关注危险因素,尽量避免或者使用必要的监测手段。
三.发生TdP的急性处置
处理程序与其他心律失常有相当大的区别,一定要正确掌握。首要措施是停用一切可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并纠正相关因素。
1. 若出现TdP不能自行终止,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恶化成室颤,此时立即行电除颤治疗。
2. 若未能早期识别长Q-T间期综合征即首发症状为室性心动过速时,需严格识别心电图,鉴别是否为 TdP。
① 当出现TdP且可自行终止、反复发作时,无论血清镁的值是多少,首选硫酸镁2克静推;
② 若反应不佳且合并心动过缓时,加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以提升心率>90次/分、缩短 Q-T 间期,待生命体征较平稳,可适时植入临时起搏器,设置起搏心率>70次/分;
③ 若仍反复发作,可考虑加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
3. 建议维持血钾水平为4.5~5.0mmol/L,血镁水平≥2.0mmol/L。
四、小结
① 对高危患者尽可能避免应用可使Q-T间期延长的药物;
② 常规心电图的检测是必要的。定期监测血钾、血镁,必要时应用氯化钾、硫酸镁或门冬氨酸钾镁等纠正;
③ 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和女性患者可有更长Q-T间期,对引发Q-T间期延长的药物应格外注意。
总之临床医师必须重视和熟知获得性QT间期延长及促发TdP的相关知识,及时监测、识别及正确的处理,目前我们国家还缺少这方面的指南和共识,目前临床医师尤其是全科医师对于这个问题的隐患了解还不够,需要充分的教育与宣传,以避免上述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可以挽救一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