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18个小时筹备,20余天白加黑5+2战疫,在朝阳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由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组建派驻的第一批医疗队队员们已经颠倒了正常作息,刻在他们脑海中的是“救治、安全”,别无其他。而在这些忙碌的身影中,有一位小个子女医生,一直在用温暖而又平和的目光记录着点点滴滴,她是消化内科医生臧杰,这是她给我们带来的抗疫一线的战友印象。
我们的好主任:彭夫松
医院派驻定点医院首批医疗队里,大多都是年轻的医生护士,对非典时的印象也不甚清晰,初到定点医院隔离病房,面对未知的病毒,大家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作为医疗队主任,彭夫松主任在上岗前给大家认真培训了隔离病房的防护要求和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他从容不迫、沉稳镇定的工作作风给每个人都吃了定心丸,大家很快就熟悉了工作流程,顺利地投入到一线的工作中。在疫情的高峰期,患者都是24小时不间断地送到定点医院,彭主任白天带着我们查房调整每个患者的治疗方案,晚上才能继续完成各种锁事。经常深夜还在反馈患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联系重症患者的转运,根本没有休息时间,即使是这样,第二天清晨在办公室仍能准点看到他疲惫的身影。在彭主任的悉心指导下,医疗团队齐心协力,成功欢送首批患者康复出院,大部分在院患者病情也趋于平稳。战胜病毒,我们有信心!
我们的好二线:姜尧
我们这批驻定点医院的医生来自医院内外科不同科室,对处理呼吸系统疾病及重症患者经验略显不足。这时来自重症医学科的姜尧老师主动承担起了二线医师的工作,他耐心细致,每天查房都亲自询问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协助一线修改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作为高年资医生,他对一线医师特别照顾,危险的工作都是自己主动揽下来。患者体温正常后需及时复查咽拭子检测核酸结果,而采鼻咽拭子时患者要摘掉口罩,采样时经常会出现咳嗽、恶心、喷嚏等喷溅情况,是暴露最多、最为危险的操作之一。每到这时,姜老师都毫不犹豫,坚持把我们推到病房外面,自己去取标本,独自承担。对于我们平时工作中的小疏漏,比如病程记录或者是病案首页的填写等,姜老师从不舍得把休班的人叫回来,总是默默地替我们修改完善,没有一句怨言。大家亲切地叫他“中国好二线”。
我们的好队友:李宗倍
来自普外科的李宗倍虽然年纪小,但是干活时却从来都冲在前面。1月30日下午4点多,李宗倍抵达定点医院,顾不上休息,放下行李,简单熟悉了一下医嘱系统,当晚6点就马上接班承担了最累也是时间最长的夜班工作。当时正处于北京疫情的小高峰,患者数量不断攀升,从晚6点到早上8点,一个夜班就收治了3名确诊患者。本来第二天按原计划他可以下夜班休息一天,但因一个队友突感身体不适临时下线,当晚的夜班面临着空班的情况,主任着急地在微信群里问谁能临时顶替夜班,李宗倍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回复“主任,我来”。晚饭都没顾上吃就急忙赶到科里,在白天几乎没怎么休息的情况下连续又值了一个夜班。新换的搭档对工作内容不太熟悉,宗倍又主动承担了查房、病历文书等大部分锁碎的工作,保证了临床工作的顺利完成。
我们的好搭档:丁旭
来自血管外科的丁旭是我们这批医护中的全能选手。在工作中一马当先,他的班上,接诊患者数量是最多的,他每次都特别替搭档着想,总是自己抢着穿好防护服冲进隔离病房收病人,每次都让搭档先撤出去,他最爱说的话就是“我是党员,就应该多干一些”,“你先撤吧,我是外科大夫,身体好,我再坚持一会”。当遇到队友身体不适临时下线时,他二话不说,自己主动到科里默默地把班补上。因为隔离病房环境特殊,病区内外交流很不方便,医疗物资的传送、医疗文件的共享等都非常困难,所有问题仅靠一部座机沟通。丁旭发挥自己在电脑方面的优势,主动加班,为大家建好了病历文件共享、内网各个病房沟通的系统以及医生患者沟通的微信平台,方便了医生与患者、医护之间的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每次大家在电脑方面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丁旭,他从来都不厌其烦地为大家解决各种问题。是大家一致公认的热心肠。
后记:
如今,垂杨柳医院派驻朝阳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已经陆续下线休整,第二批医疗队也已在定点医院开始了忙碌的救治工作,有人在隔离病房的脚步丈量中书写故事,有人在厚重防护服中的一呼一吸间感抒情怀,而我们也在日复一日的盼望中期待平安!归来!
供稿:臧杰/消化内科
整理:张娜/党办;李明月/党办
编辑:孟莹/政宣科
审阅: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组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