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麻黄”,大家可能联想到“麻黄碱”,联想到“冰毒”,但是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方案中,更多提及的是“清肺排毒汤”和“麻杏石甘汤”中的君药——麻黄。那么麻黄到底是害人不浅的“毒品”,还是治病救人的“药品”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走进麻黄的爱恨世界。
3000年历史的麻黄到底是个啥?
麻黄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明代李时珍曰:“其味麻,色黄,故名麻黄。”据近代考古发现,麻黄最早见于西域楼兰地区,年代为距今3000年左右。在2002年至2005年中国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距楼兰古城遗址约102公里“小河墓地”进行发掘,共发掘墓葬167座,大部分都有墓葬麻黄。在历代中医学巨著中,也多有收录和应用,如《伤寒论》中的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金匮要略》中的越婢加术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三拗汤等等,由此可见,麻黄药用历史悠久。
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收载的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草麻黄主产于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中麻黄主产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及新疆等地;木贼麻黄主产于河北、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
麻黄分布广泛,又有那么久的应用历史,这次新冠肺炎推荐的方剂中也多次用到了它,那么麻黄都有什么功效呢?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其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咳喘,风水浮肿。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用量一般为2~10g。
大师带您识麻黄,质量优劣辨分晓!
这么重要的麻黄,我们如何采收才能保证药效?又如何鉴别其真伪优劣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所著的《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一书,是怎样讲述的吧……
麻黄的采收加工:于每年9~10月割取绿色的草质茎,扎成小把,在通风处阴干或晾至七八成干时再晒干。如曝晒过久则色发黄;受霜冻则颜色变红,均影响药效。
麻黄的性状鉴别:
草麻黄:其茎细长圆柱形,略扁,分支少,直径1~2mm,有时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节明显,节间长2~6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有细纵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下部约1/2合生成鞘状,上部两裂(三裂少)。裂片锐三角状披针形,先端灰白色,反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外圈黄绿色,髓部圆形呈暗红棕色,习称“玫瑰心”。气微香,味微苦涩。
中麻黄:其茎长圆柱形,分支较多,直径1.5~3mm,常带较多的棕色木质茎。节间长2.5~6cm,表面绿黄色或黄色,细纵棱线较明显,手触之有粗糙感。膜质鳞叶下部约1/3合生成鞘状或几不合生,上部三裂(二裂少)。裂片呈锐三角形或三角形披针形,先锐微反曲。断面髓部常呈三角状圆形。
木贼麻黄:其茎细圆柱形,分支多,直径1~1.5mm,常带灰棕色的长木质茎。节间长1.5~3cm,表面灰绿色或暗绿黄色,细纵棱线不明显,手触之无粗糙感。膜质鳞叶下部约2/3合生成鞘状,基部常呈棕色,上部两裂。裂片短三角形,先端钝。
麻黄的品质评价:均以色淡绿或黄绿、内心色红棕、手拉不脱节、味苦涩者为佳。色变枯黄脱节者不可供药用。
“毒品”这个锅,麻黄不能背!
为什么麻黄含有的麻黄碱成分会被限制呢?麻黄中确实可以提取出麻黄碱成分,而麻黄碱是合成苯丙胺、甲基苯丙胺等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最主要的原料。毒品市场上出现的“冰毒”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因此麻黄碱也是冰毒的前体。即便如此,为了保险起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的通知》,要求药品零售企业,在零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时,除执行药品分类管理有关规定外,一次不得向消费者销售超过5个最小包装用量,以免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麻黄中虽含有麻黄碱,但其含量有限,只要在医师和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是不会成瘾和中毒的。总之,麻黄和麻黄碱不是一回事,那些“毒品的锅”麻黄真的不能背啊!
“是药三分毒”,不可随意用!
只有针对病症合理地使用、正确选择合格药品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否则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引起其他疾病,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死亡。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也许会对您正确地认知麻黄,合理的使用中药有帮助。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师傅对这位徒弟倍感失望,就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开给病人吃。”“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看病开方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却什么病都敢治,什么方都敢开,什么药都敢给。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
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道:“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民间传说“麻黄”名称由此而来。
来源:北京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与鉴定专业委员会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