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4 11:03:03 |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记者 张 磊
3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我国大陆地区发现首例输入性黄热病病例。通报显示,患者为32岁男性,北京时间3月8日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3摄氏度,伴畏寒等症状,3月9日乘机归国并中途在迪拜转机,3月10日凌晨2时抵达北京,直接到医院就诊。
又是虫媒惹的祸
“与寨卡病相同,虫媒尤其是埃及伊蚊是黄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李德新介绍,黄热病的潜伏期为3天~6天,绝大部分感染者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可恢复。但另一些患者有可能发生肝功能损害、肾功能衰竭、凝血障碍和休克。在卫生条件较差的非洲地区,黄热病的病死率可达50%。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约有13万人感染黄热病,其中4.4万人死亡,9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
“此次发现的患者已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病情较重。”李德新说,黄热病目前无特殊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
国境检疫压力较大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黄热病按乙类传染病管理,但对绝大部分国人来说,黄热病还显得十分陌生。此次报告的病例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地区报告的首个输入性黄热病病例。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说,此次报告的患者常年在安哥拉做生意,而该地区近期曾发生过黄热病疫情。“患者在入境前两天体温已高达39.3摄氏度,为何入境时未被及时发现?”对此,相关专家解释,患者入境时并未申报体温过高,且不排除入境前服药降低体温,从而逃脱了红外扫描仪“法眼”的可能性。此外,患者是转机归国,而中转站迪拜并非黄热病疫情高发国。
李德新说,近些年,很多传染病都是源自非洲和南美洲,但上述地区的国家绝大部分未与我国开通直航线路,很多人都是经多次中转后入境。面对数亿人次的往来,检疫压力较大。“此次患者能主动就诊,是不幸中的万幸。”卢洪洲说。
此次输入病例传播风险极低
通报显示,北京市卫生计生部门目前已会同中国疾控中心对输入病例带来的传播风险进行了评估。专家认为,北京市无埃及伊蚊,且不属于我国伊蚊主要分布地区,加之目前气温较低,因此此次输入病例引发传播并进一步扩散的风险极低。
“公众不必恐慌。”卢洪洲说,预防黄热病是有疫苗的,注射后7天~9天即可产生有效抗体,且保护期可达10年以上。
专家表示,我国尚未明确要求从黄热病高发国入境者提供疫苗接种证明,除非该国近期暴发了大规模疫情,才会加以特别检查。因为该病的传播途径是虫媒叮咬,仅为有限人传人。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