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夏季因天气炎热,人们喜食瓜果,频饮冷食,易伤害脾胃功能;又因贪凉,整天呆在空调房中,损伤人体的阳气,患上“空调病”,出现头晕头痛,食欲不振,关节酸痛等症状。秋天,天气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养生时机。
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中写道:“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这段话是说,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一天中有日兴夜寐,一年中也有春夏的发散和秋冬的收藏。秋天位于夏冬之间,是阳气开始收藏的起始。因此在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都需要顺应“收藏”的状态,重视保养阴气。不然的话,“逆则伤肺”,就会损伤肺气;“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天,阳气没有收藏到人体内部,无法腐熟食物,冬天就会出现消化不良,拉肚子。秋季养生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起居上,“秋夜露寒宜早卧,秋清气爽宜早起”,要做到早睡早起,秋天是开始收敛的季节,阳气回收,人也应该早睡,建议九点半就考虑上床,这样才能有助于保养阴气,修复身体机能。
在饮食摄养上,中医也讲究顺应自然的变化,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平补是指使用甘平和缓的食材方药进行补益,在性味上避免过寒过热等偏性食品,秋日宜收不宜散,辛味发散,葱、姜等辛散之物也应尽量少食。此外,秋燥易伤津液,引起口唇鼻咽干燥,皮肤干裂、便秘等,宜选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莲藕、芝麻、鸭肉等。广东风俗,历来注重煲汤养生,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花生鱼汤、沙田柚花猪肝汤、无花果白鲫汤、霸王花蜜枣猪肠汤等,都是秋日养生之上品。秋天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正是胃病的多发季节,需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在精神养生方面,应该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无外其志”。秋天日照时间减少,气温降低,秋风凄凄,秋雨瑟瑟,不免助愁思,动情肠,引发对人生的悲叹,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语;晚秋时节,万木凋零的肃杀景象也易使人意志消沉、抑郁。此时,人们应收敛神气,保持神志的安宁,不要让神志外泄,被外界的景色所影响,同时多看到积极的一面,闲时可至户外郊游,登高望远,有助于将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一扫而空。
秋季锻炼,应注意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心,可以使机体强健、精力充沛。秋性敛降,宜以“静功”为主,运动量不应过大也不宜太过剧烈,达到微微出汗即可,同时,运动时身心都应追求“松”的状态,精神放松,身体轻松柔和、舒缓大方,时时注意避免肌肉紧张。秋季属肺金,易伤于燥邪,易患肺系疾病,应加强嘶字功、吐纳功、叩齿咽津等益肺润燥功。嘶字功练习时十指相对,掌心朝上,由腹前上提成托球状,至腹中处两手翻转,掌心向外向前,同时向左右展臂推掌如鸟之张翼,展臂推掌的同时开始呼气、并读“嘶”(音si)字,呼气尽,两臂随呼气之势从两侧自然下落,稍休息,然后再提起,重复6—7次后调息收功。叩齿吞津功,指互相叩击上下牙齿,以铿锵有声为宜(叩齿),之后用舌头在口腔内贴着上下牙床、牙面搅动,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可按摩齿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口内产生的唾液不忙下咽,待渐渐增多后,用舌头抵住上腭部聚集唾液,最后分三次徐徐咽下(吞津)。以上两法简单易行,可在家中自行操作,有助于润肺生津,同时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王 玥
指导:李宇航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