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2 (星期日)
农历:冬月廿七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也是民间传统的节日。《礼记·月令》对于冬至有如下描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意为到了冬至这一天,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增加。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大家就要开始过“数九寒天”的日子了。
冬至三候
冬至时节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古人认为,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来临,阳气虽已复苏,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因此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糜角解:冬至阳始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脱角
三候水泉动:仲冬时节,山中的泉水仿佛感受到了阳气的萌动便流动着。
饮食:多温少食寒凉物
民间有“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之说。因为“气始于冬至”,此时人体内阳气如初生之太阳,像个儿童一样,最容易吸收外来的营养物质而发挥其滋补作用。这个节气进补最为适宜。俗话说 :“药补不如食补”。冬至之后,多吃温性食物,热饭热菜,以及少食寒凉食物,对于补充人体阳气、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冬至之日,大部分地区讲究吃饺子,注意以滋阴补阳为主料,兼有调和脾胃之品,避免辛辣厚腻。
此外,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适当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萝卜、白菜等,使阴阳互生,气阴同补。
起居:防寒保暖待日光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黄帝内经》。起居保暖。早睡晚起,早睡让人体阳气顺利进入收藏状态。晚起可防寒保温,防止阳气乍泄。还有,保持心情舒畅。疏肝调气,避免过度悲喜。
“冬至一阳生”,从中医阴阳理论说,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转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一阳是小阳,需要呵护,如新生的生命,需要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隆盛,人与天地相应,阳光给人以温暖,所以适当晚起有助于人们阳气的蓄养。另外适当多着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运动:避免寒邪适量动
冬季运动,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袭,其次运动量不宜过大,大汗出后,阳气随津液外泄,损耗阳气。运动时最好能达到动中求静、气定神闲的境界。八段锦、太极拳、站桩功等平和的运动是很好的选择。
此外,在精神调养方面,要调畅情志,积极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使神气潜藏体内而不外耗。
养生:动静结合气存内
冬至养生既要遵循“冬藏”的思想,同时也要符合“动静结合”的生命规律。冬藏主要是强调冬天要“藏精”,大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如果冬日不“藏精”,来年春天就会身体亏虚,而春天正是阳气生发、万物生长的季节,此时病邪之气就会乘虚而入,引发疾病,如流感、皮肤病、中风等等。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动静结合”是指冬日气血流动缓慢,易于凝滞,加之冬日进补,容易导致血压、血糖、血脂升高。所以人体需要适度的运动以行气活血。三九贴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温煦阳气、散寒驱邪,提高肌体免疫力,起到治未病的效果。老幼可在室内进行太极、八段锦、瑜伽以舒筋活血。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到了,也意味着最冷的“数九寒天”开始了。掰着手指,唱着《九九歌》,每一声都数着年岁的更迭,光阴的变换。
冬至佳节,愿您顺着时光的脚印,感知自然的至美,平安喜乐,安宁祥和!
撰 稿:韩博宇、张笑栩
编 辑:王吉娜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