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一过,意味着秋高气爽的日子离我们不远了。
01 -处暑养生——先祛湿
俗语称,“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
处暑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阶段,温度仍较高,加上时有秋雨,湿气较重,湿热并行;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变幻,稍不注意容易伤风感冒。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生活中我们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除湿。
o 饮食除湿
一般油腻、煎炸、辛辣的食物,以及膏粱厚味、黏滞肥腻之物,都属于湿热范畴。如果无节制地胡吃海塞,肠胃内的食物无法得到及时清理,就会出现口气重、喉咙痛等湿热表现。祛湿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清热利湿食物,比如绿豆、冬瓜、薏米等。祛湿清热后要通过健脾来治本。
o 身体除湿
首先,淋雨或出汗后及时擦干,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猛吹空调,以防外邪侵袭。其次,运动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要选在比较凉快的早晚,避免汗液流失过多造成津液亏耗。
o 家居环境除湿
如果房间里湿气很重,要在相对干燥时及时开窗通风,下雨时紧闭门窗,打开除湿机。南方人少用易吸潮的棉被和荞麦枕,可选择不吸湿、透气好的丝绵被、记忆棉枕头。有太阳时及时晾晒被子、枕头等。
o 按揉养生穴位是中医除湿的妙招
1.腋窝的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建议每天按揉或拨动2次,每次不少于36下。
2.小腿肚的承山穴,位于踮脚尖时,小腿后侧肌肉隆起的尖角凹陷处,可一手扶墙,单腿站立,用另一条腿的脚面踢打承山穴,每次5~ 10分钟。
3.膝窝的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每次拨动或敲打不少于36下。
另外,整个夏季炎热的气候会让人消耗太多能量。到了处暑,人体开始修整,因此会产生疲劳。中医认为暑后入秋,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因此处暑就该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并早睡早起,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此外,还要适当午睡,这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古代养生家认为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02 -处暑食疗
处暑一过,意味着秋高气爽的日子离我们不远了。然而,我们也会出现各种不适,比如秋燥、秋愁、秋乏……为了更好地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建议大家在饮食上做出以下改变。
o 多吃深色蔬菜
尤其是绿叶菜和橙黄色蔬菜。在夏天,为了祛暑降温,人们所吃的果蔬一般以瓜类为主,然而这类果蔬中的胡萝卜素含量较低,容易导致皮肤和黏膜的抵抗力降低。橙黄色蔬菜和绿叶菜中富含胡萝卜素,比如胡萝卜、菠菜、芥蓝、西兰花、小白菜等,秋季应该多吃。
o 常吃有助养胃的食物
秋季是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频繁吃肥甘厚味之物会让脆弱的肠胃雪上加霜”,此时应该吃一些有助养胃的食物,比如南瓜、小米、圆白菜、姜、木瓜等。另外,酸奶、豆豉等发酵食物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也非常适合秋天食用。
o 用薯类来代替部分精白米面
秋季正是薯类出产的旺季,经常吃一些山药、土豆、红薯等,用来替代精白米面是非常好的选择。一方面,薯类食物中富含B族维生素和钾、镁等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人们获取更多的营养。另一方面,薯类作为主食食用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病。
o 每天吃一小把坚果
处暑后正是食用花生、核桃、榛子、杏仁等坚果的好时候。常吃坚果有助心脏健康,并且坚果还能提供维生素E和多种微量元素。
处暑后气候会日益干燥,建议用原味生食、五香煮和轻烤的方式食用,比如没烤过的核桃仁、榛子、松子等。
处暑之后天气变化快,既要防燥,又要防寒。饮食留意,起居留心。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