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迎来了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然而,“立秋”到了并不意味着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在“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末伏”期间气温会更加闷热,因而中医学上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注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引文中的六月为农历,这一时段则为“长夏”,由脾所主,五行属土。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而脾脏的特点则是“喜燥而恶湿”,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是保证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长夏季节,脾易被湿困。脾脏喜燥而恶湿,一旦受湿气伤扰,则会导致脾气不畅,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久之出现气血化生乏源,在内会导致其他脏腑功能低下,在外则易被外邪侵犯。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发生反复感冒、咳嗽等疾病。另外,脾脏升清降浊功能减弱,便会出现乏力、消瘦、大便不调、烦躁等症,都直接或间接与湿热内侵、脾胃功能呆滞、消化吸收不足有关。因此,长夏期间在养生方面,要以健脾护脾为主,这也是中医理论中的“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机理所在。下面,笔者就为大家介绍几款适合夏天食用的健脾祛湿的食疗保健菜品。
赤小豆鲤鱼汤
赤小豆甘、酸、微寒,具有利水消肿退黄,清热解毒消痈的效果。可将赤小豆和鲤鱼做成“赤小豆鲤鱼汤”,对于肾病的患者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食材:赤小豆100g,鲤鱼1条(250g左右为宜),生姜1片,盐、味精、料酒、食油适量。
做法:将赤小豆洗净,加水浸泡半小时;生姜洗净;鲤鱼留鳞去鳃、肠脏,洗净。锅中倒入食用油,加热后放入鲤鱼,煎熟,再倒入清水适量,放入赤小豆、生姜,加入料酒少许。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焖至赤小豆熟,加上食盐调味即可。
该汤并没有特殊禁忌,适合普通人群食用,以一周喝三次为佳。
冬瓜粥
冬瓜甘、淡、微寒。具有利尿、清热、化痰、生津、解毒的效果。将冬瓜制作成“冬瓜粥”,那就是一剂祛湿气的良方。
食材:冬瓜100g,粳米100g,盐、香油、嫩姜丝、葱适量。
做法:将冬瓜洗去外表毛灰后,削下冬瓜皮(不要扔掉,放一旁备用),把剩下的冬瓜切块。把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煲粥,等粥半熟时加入冬瓜、冬瓜皮,再放入适量的水,继续煮至瓜熟米烂汤稠,将冬瓜皮捞出,放入香油、嫩姜丝、葱调味,一锅美味的冬瓜粥就做好了。
冬瓜粥中冬瓜与粳米共用,即可养胃充饥,又可利水消肿,是一种解热利尿较理想的日常食物,有药理实验证明,在食用冬瓜粥2小时内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为肾脏病、肥胖病、浮肿病人的理想粥食,可不拘数量,不按次数,随意食用。当然,虽说是不拘数量,但过量食用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应当讲究合理饮食。
注意:冬瓜以老熟(挂霜)者最好。在煮粥时不宜放盐,不然会影响利水消肿的效果,食用时可放入适量食盐调味,水肿病人宜长时间服用。
薏苡仁粥
薏米,甘、淡、微寒。作为药物,薏米不仅能利湿健脾,还能够治疗风湿痹痛、水肿喘咳。作为食疗,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着“薏苡仁粥”记载。
食材:薏苡仁60g,粳米60g,盐5g,香油3g
做法:将薏米洗净捣碎,粳米淘洗干净,一同放入煲汤罐内,加适量的水,微火慢煲成粥。等粥煮好后依次加入盐、香油调味。
温馨提示:一定要趁着粥温热的时候食用,等到凉了那效果可就大打折扣。
薏苡仁粥可以健脾益胃,利湿渗水,是清补健胃之品,适合全身水肿、大便溏湿或是想除湿的一般人食用。利湿之力比较和缓,不会伤到脾胃,不过需要长时间食用,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薏米含有薏苡脂,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所以经常食用对预防胃癌、肠癌、宫颈癌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注意:大便秘结、孕妇需谨慎食用。
作者:吴梦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