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过,之后虽然还有十余天的伏天,然而秋季已经到来。“立秋之日凉风至”,白天天气虽炎热,可早晚已经开始感觉凉爽。秋季的气候特点,就是由热转寒,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从“夏长”到“秋收”,相应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宜收不宜散,《内经》之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保养体内的阴气应作为首要任务。在中医理论中,季节与脏腑、病邪有对应关系,其中肺应秋,燥应秋。可以理解为秋天容易罹患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多;秋天燥邪会成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即秋燥伤人。简言之,秋季养生,重在清燥养阴润肺。
起居作息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遵从《内经》所言:“早卧早起,与鸡具兴”,即每天早睡早起,建议最好10点左右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早卧, 以顺应阴精的收藏, 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凉风时至,表现为白天热,早晚凉。此时,人们应该注意白天防暑,早晚防寒。早晚防寒尤其重要,因为白天的炎热会让人们以为此时仍是炎热的夏季,然而此时已是夏秋之交,冷热更迭之际,昼夜温差变大,若不及时更换衣物,仍然贪凉,过食生冷食物,吹空调、吹风扇,就极易受寒凉。
情志调节
秋季,人体代谢与自然界一样进入阳消阴长的状态。其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人们易生悲忧之情绪,古代也有“自古逢秋悲寂寥”之说,此时,精神调养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要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饮食调养
《内经》有言:“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故民间有谚语“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秋季,空气中含水量降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北京又是典型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秋天干燥。在中医理论中,燥应秋,所以燥是秋天伤害肺脏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呼吸道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器官,从鼻腔到气管,再到肺部,秋季干冷的空气一旦侵害,就容易损伤黏膜,引发呼吸系统病变。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提到:“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所以说,秋燥伤肺,秋季饮食调养重点是清燥润肺。可以适当多吃些芝麻、核桃、糯米、蜂蜜、雪梨、甘蔗、酸奶等,也可以煮些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川贝雪梨汤等食疗养生。
按摩穴位
预防秋燥,除饮食调养外,还可以通过按揉穴位来养生保健。以下给大家介绍三个穴位:
照海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具有滋补肾阴的作用。按摩照海穴还可以治疗:咽喉干燥,失眠,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等。
太溪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适用于阴虚体质者。此穴还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月经不调,失眠,健忘等。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 寸(相当于自己四根手指的宽度),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肺阴虚和肾阴虚者。还可主治失眠,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遗精,阳痿,遗尿等。
按摩以上穴位时,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穴位上,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揉动各2~3 分钟,间隔 5 分钟后再进行按摩。按摩时间总共以每穴5~10 分钟为佳。按压力量以穴位下面出现酸、麻、胀的感觉为宜。
作者:陈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