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疲劳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它所引起的眼干、眼涩、眼酸胀,视物模糊甚至视力下降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现代医学认为眼疲劳是由于长时间观看(如电脑屏幕)时,眼睛眨眼次数减少,造成眼泪分泌相应减少而引起的。它还会导致人的颈、肩等相应部位出现疼痛,引发和加重各种眼病。
市面上销售的多种品牌的的滴眼液,它们因含有透明质酸纳、牛磺酸、维生素B6等成分,可缓解眼疲劳等不适症状,让眼睛持久水润,从而受消费者欢迎。但这种“直截了当”的方法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眼疲劳带来的不适感,但会让眼睛产生对“滴眼液”的依赖,在紧张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频繁的滴注眼液既麻烦也影响了做事效率。
中医学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对眼科病的理论认识十分深刻。早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就曾记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中医认为肝主目,肝开窍于目,肝与目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同时,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因此,在眼科病的治疗上,中医多从肝肾入手,积累了丰富的治验。
中医认为眼球的干、涩多因肝肾阴虚,无水上承,目睛得不到滋润。治疗的代表方剂——补肝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枸杞子、炒枣仁、龙齿。此方出自出自《张皆春眼科证治》,具有补养肝血之功效,主治肝血不足,目发干涩为主症的眼科病症,用之于今日临床,恒有效验。肝肾阴虚的其他临床表现还有:羞明畏光、视力下降、口干少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舌淡红、苔薄、脉细等。若出现目赤(眼球泛起血丝)、眼球酸痛(火燎感)、舌红、苔黄、脉细数则等症状则是肝肾阴虚,虚火上灼目睛所致。治疗不仅应补益肝肾,还应滋阴降火,治疗方剂首选杞菊地黄丸(汤)加减:枸杞、菊花、生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麦冬、桑叶、淡竹叶。诸药合用,补中有泻,共奏补益肝肾、滋阴降火、养阴明目之效。若肾阳不足者可酌加菟丝子、覆盆子;若肝失调和,可酌加石决明、白蒺藜、生牡蛎等等。以上所论述的中医证型、方剂的加减化裁和药物剂量的把握还须在专业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
针刺对眼疲劳有着很好的疗效、常用的穴位有:睛明、太阳、太冲、光明、养老、肝腧等。苦于长期依靠“滴眼液”过日子的朋友如果不能接受中药,那么针刺治疗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眼部周边的穴位距离眼球较近,所以“眼疲劳”的朋友一定不要私自尝试针刺,否则可能损伤眼球,影响视力,而应去接受专业针灸师的治疗。
穴位按摩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简单易学,自己就可以动手尝试。穴位的选择以效果明显、方便找寻、易于操作为原则,如“睛明”、“攒竹”、“承泣”等,用指端着力于穴位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指揉法),持续5-10m分钟,然后换穴位。
辛辣之品会损阴助火,加剧眼部干涩、酸痛等症状。因此,眼疲劳的朋友饮食宜清淡,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动物肝脏,中医认为动物肝脏具有补肝明目之功效。但动物肝脏的胆固醇含量普遍较高,所以“高胆醇”的朋友还是应谨慎食用。
睡眠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缓解全身肌肉疲劳,休息脑部神经的作用。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块电池,那么睡眠就是一个“充电”的过程。中医认为睡眠可以滋养脏腑气血,维持气机升降。中医还认为在不同的睡眠时段滋养着不同的脏腑气血,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靶向对应”关系,如晚上21点-23点养三焦之气,23点-凌晨1点养胆气,凌晨1点-3点养肝气等等。熬夜,特别是在凌晨1-3点还处在“奋战”状态会使肝气得不到滋养而影响其滋润目睛功能的发挥,所以“夜猫子”一族常会在熬夜的第二天出现眼睛干涩、酸痛等症状。肝气不足或失养若长此以往,就会加重肝肾阴虚,不仅会出现眼球的酸涩不适,还会出现视力下降等更为严重的眼科病症,所以养成早睡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是“对抗”眼疲劳的有力“武器”之一。
关注健康,从“眼”做起。说了那么多“秒招”,眼疲劳的朋友们赶紧尝试一下吧!
张浩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