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爱你爱你,然而,想说爱你是多么不容易。疫情来的如此突然,如此迅速,仿佛一夕之间,每个人都被迫用血肉之躯出征应战。
急诊科和感染科,永远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先锋营、排头兵,作为急诊和感染科双科的主任,李立艳主任肩头的担子瞬间就重似千斤,制定流程、组织培训、合理配置科室人员和设备、排查患者、甄别疑似…..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早就没有了昼夜的概念,看她忙的昏天黑地的样子,她的爱人担心她的身体,暗示了好几次没有用,只好明着说:“过三天就是我的生日了,你那天千万别加班了,回来我给你做好吃的。”李主任知道家人是心疼她,信誓旦旦的说:“没问题,我肯定不会忘的,我一定排除万难给你过生日。”可结果呢,疫情阻击战正式打响的两周里,李主任只回了三次家,而爱人的生日这天,她只能隔着手机,跟爱人说:“生日快乐!对不起,选择了急诊这个职业,就注定欠了你。”
每个成功主任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护士长,急诊科的护士长代淑洪,从来不介意别人说她是“管家婆”,众所周知,这次抗击疫情之所以艰难,除了病毒之凶险之外,就是物资的紧缺了,一方面要保证科里人员的防护安全,另一方面又要最大限度的避免浪费,护士长心里的算盘每天都要打响好几遍,认真的登记,细致的清点,虽然从节前护士长就因为颈椎病头晕目眩,胳膊经常抬不起来,但没有时间去看病的她,让科里的中医大夫简单按摩一下,就投入到一天的精打细算中去了。她说:“我不能让任何一个同事感染,但也绝不能浪费,要知道,我们每浪费一个口罩,武汉的同袍们就少一个物资。”
有坚守岗位的人,也有从千里之外赶回来投入战斗的人,急诊科和感染科的李蕾副主任,刚刚结束援疆任务,22号深夜才回到北京的她,来不及和久别的家人吃一顿团圆饭,23号就返回科室,向主任请战,要求尽快回到科室参加工作,主任心疼她,让她多休息几天,她说:“看着我的同事、我的兄弟姐妹们奋战在工作岗位,我怎么可能呆得住,虽然不能像驰援武汉的同僚们一样与病毒正面交锋,但我要在不同的阵地,坚守后方,保卫家乡。”
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不是个别人的战斗,急诊科的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苏晓琳、周明言,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工作,她们把孩子送回老家,她们说:“把孩子送走,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可以全心投入工作”;郑菲、毛历秀、郭佳琦,早早请了假准备回老家过年,却在科室需要的时候,毅然退了票,她们说:“国难当前,就是在家团圆也不踏实”;刘振,夫妻俩一个在急诊科,一个在感染科,都是最危险的地方,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他说:“和驰援武汉的同事相比,我们已经是相对安全的了”;贾晓依、王京平,平时就少言寡语,却在第一时间表态,她们说:“我们不是不担心,但我们职责所在”;张国权、张亚男,家住的远,为了减少上下班途中的感染几率,舍弃自己的小家,住到离单位近点儿的地方,他们说:“要坚持工作,但保护自己和同事的安全,是责任感的体现”;王成丽、杜宇彤,怀有身孕,做通了家属的思想工作,坚持在一线,她们说:“让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学习勇敢”;李雪,还在哺乳期,她说:“孩子需要我,可科室也需要我”…….她说、他说、他们说.......在国家危难面前,急诊的每个人都做出了牺牲个人利益的选择。
但急诊从来就不是一叶孤舟,李瑞杰书记、张雪华院长、侯小兵副院长不仅提出了坚定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殚精竭虑的不断尝试制定完善的工作流程,同时,还关心着一线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无数次的送来营养品,他们说:“要给一线人员最及时的温暖”。
院感科的张峥嵘主任,护理部的李晓东主任,永远出现在第一现场,耐心的听取一线的反馈意见,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她们说:“要做急诊和感染科的坚定后盾”。
心内科的易娜、金雅丽、唐薇医师,内分泌科的朱旭、李康医师,神内科的李舒意医师,这些80、90后的孩子们,放弃了奉旨休息的机会,听从召唤,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支援急诊和感染科的工作中来,他们说:“三十而立,要给自己交出最荣耀的答卷,要做同事最可依赖的依靠。”
从这些照片中,你能不能准确的说出来他们的名字?这些平凡的急诊人的背后,是一连串不那么普通的经历。
李立艳2003年,抗击非典,坚守在发热门诊2009年,负责三间房收治甲流患者
代淑洪2003年,抗击非典
李 蕾2003年,抗击非典,两次进入非典病房2012年,北京市第4批汶川抗震救灾组成员2019年,援助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维吾尔医医院
黄映怡2009年,进入三间房甲流病房救治患者
马靖一2009年,进入三间房甲流病房救治患者
毛历秀2009年,进入三间房甲流病房救治患者
.......
就算你认不出他们是谁,但你一定知道,他们是为了谁。或许,他们亏欠了父母,亏欠了爱人,亏欠了孩子,甚至亏欠了自己,但他们从未亏欠过这身白衣,从未亏欠过当初的誓言。
他们说: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故人重聚,相视而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