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自1月26日起,中日友好医院先后组派6批医疗队共162人出征武汉,在一线承担了大量疑难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和病区改造工作。
2月1日,中日友好医院党委书记周军担任领队,带领第三批医疗队共25人抵达武汉增援,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说起刚到武汉的感受,周军用了“任务重、条件苦、责任大”这三个词来形容。回顾两个月以来团队取得的成果,周军感慨颇深。
“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队和顶尖级呼吸与危重症团队,在此次援鄂救援中发挥了优势,经受住了考验。”周军说。截至3月18日,医院驻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累计接诊72名危重症患者,56人治愈出院(含转科4人)。其中,与同济医院强强联手成功实施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及VA-ECMO(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危重患者。
如此高的治愈率离不开中日友好医院大后方的支持。用周军的话来说,就是“家里给备足了枪支弹药”。2月7日,配合中日友好医院第五批医疗队出征,援鄂车队载着医疗物资和29台设备连夜开往武汉。
“如何尽早发现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尽快处置,提高救治及时性和准确率,是医疗队最为关注的。”周军介绍。为此,医院构建了三级监护救治体系即患者危急事件自动预警及快速反应系统,包括第一级移动式中央监护站、第二级患者病情分级监测及第三级报警系统和患者病情分级监测及报警系统。
移动式中央监护站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品牌的监护仪和呼吸机的信息通过手机移动端、PC端和移动中央监护站等界面实时显示,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得到24小时不间断监测;患者病情分级监测及报警系统则集监护、报警、呼叫三个功能于一体,报警后可第一时间救治患者;可视化对讲系统不仅具备传统对讲机功能,且可传送实时视频图像。每名医疗组长的驻地房间内都放置了终端,可随时指导一线医护人员开展诊疗,专家会诊也可通过该系统远程高效组织,进一步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到现在我的心还一直悬着,越到最后关头,越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周军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危重症患者都能转危为安,队员们都能平平安安地回去。
医疗安全,规范先行。中日友好医院在接管病区后,就迅速与同济医院团队进行充分沟通,周军在第一时间组织大家制定了交接班、查房、病例讨论、重症规范操作、个人防护等一系列诊疗流程与制度。他说,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就是为了保障队员安全,大意不得。
到武汉后,周军成了队员们的“大管家”。从干燥的北方到湿冷的武汉,周军会叮嘱刚到驻地的队员:注意保暖,保证睡眠质量;要时刻在工作、交通和生活上注意个人防护,身体不舒服时要及时报告……一向严肃的周军自称“变得有点唠叨”。他说,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员承担的重症救治工作压力很大,自己能做的是多关心他们,尽最大努力保证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疫情当前,党组织成为了队员们最坚强的后盾。周军介绍,医院党委根据工作需要,在武汉成立2个临时党支部,已有56名同志在武汉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按照组织程序,有17人被吸纳成为预备党员。
同时,面对前线的艰巨任务和实际需要,临时党支部利用碎片时间开展疫线课堂,对全体队员进行院感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队员们无私奉献和团结拼搏的精神,就是入党誓词的真实写照。”周军说,医疗队160余名医务人员“拉得出、上得去、拿得下”,用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的实际行动把初心写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将使命诠释在每天繁重的医务工作中。
“回京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面对日渐向好的疫情防控形势,周军已经开始思考如何从此次救援中总结经验。他说,医院发挥医学与工学、信息结合优势,构建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三级监护救治体系已初步形成专家共识,在疫情结束后也可通过医联体、互联网医疗中心等远程医疗网络进行,提高基层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水平。
面对日渐严峻的国外疫情与压力剧增的国内输入压力,周军说,院感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际呼吸疾病诊疗顶尖医疗机构,更要时刻防范院感事件发生。
同时,预约诊疗制度至关重要。接下来,要通过就医流程设计与优化,合理错开就诊时间,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离开‘家里’这么久,希望回去后和大家一起尽快全面恢复医疗工作。”周军说。
本文来自健康报微信公众号
文:健康报记者 于梦非
编辑:彭艳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