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
78岁的马奶奶是北京市第一位成功脱离体外人工膜肺(ECMO)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3月3日她成功脱离ECMO后目前正在康复中。照片中的她紧紧依偎在北京地坛医院ICU病房蒲琳医生的怀中进行坐位练习,ICU主任刘景院抓拍了这温馨的一幕,并为这张照片取名《依靠》。
蒲琳,ICU病房主诊组长,她在科内率先开展了小儿血浆置换、HIV阳性患者ECMO辅助、病毒性脑炎患者颅内压监测等重症监测及治疗技术。人感染H7N9禽流感、黄热病、肺鼠疫、新冠肺炎,每一次疫情面前她从不让须眉。
照片背后的坚守
“这张照片还是前几天练习坐时照的,3月30日,马奶奶已经能够从轮椅上站起来了,护士扶着都能走好几步了。”北京地坛医院ICU病房蒲琳大夫目前是马奶奶主诊医生,说起马奶奶的病情恢复情况,她一脸喜色。从卧位康复训练到坐位练习再到从轮椅上站起来,第一次进行站位行走锻炼,在与死神的对决中,蒲琳所在的北京地坛医院ICU医护团队创造了生命奇迹。
有着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多种基础病,又是高龄,2月5日马奶奶入院时病情危重,血氧饱和度在高流量吸氧和无创呼吸机支持下血氧仍不能维持,当天就为她实施了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支持。在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2月9日马奶奶病情再次恶化,出现了呼吸功能衰竭加重、氧合不能维持,命悬一线之际紧急上了ECMO。为了把马奶奶从死亡线上救过来,2月9日至3月3日,ICU团队寸步不让地与死神争夺生命保卫战,23个日日夜夜,死神终于偃旗息鼓败下阵来,马奶奶病情好转,肺部病变逐渐改善,成功撤离ECMO。“她的命是医护人员一分一秒‘盯’出来的。蒲琳说,每一个危重患者病情的一点点好转,背后都是团队所有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
“电视里、人们的印象中ICU里的患者都是静静地躺着不动,刘景院主任这次新冠重症患者的救治中,特别提出在患者器官功能得到改善后,充分评估能够耐受的情况下,要对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蒲琳说,这是近几年重症医学提倡的一个理念,这样不仅能改善呼吸功能,有利于呼吸机撤离,也可以使患者改善出院后生存质量早日融入社会。于是脱离了ECMO、生命体征平稳的马奶奶走上了康复训练之路。
“早日走出ICU病房”,医护人员和马奶奶携手为这个目标而努力。ICU病房请康复师来会诊,为马奶奶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康复师每天都会进入隔离病房为马奶奶进行康复训练。“除了康复师给予的被动训练,我们还给马奶奶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让她进行主动训练”,蒲琳和王宏宇护士长从网上找来康复锻炼的视频,扩胸、抓握、上肢抬举、下肢屈伸……卧位练习一段时间,马奶奶的肌肉力量有所增强,于是开始坐位练习了。
刚刚练习坐时,马奶奶因为长时间卧床,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锻炼,但肌肉力量还是很差,头不能太长时间抬起,只能紧紧抱着她。“抱着她练习,这个劲儿挺难拿的,太使劲儿达不到锻炼目的,松了她又坐不住。”就这样,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一个姿势20分钟的练习时间,马奶奶紧紧依偎在蒲琳医生怀里。
“老人家的坚强特别让我们感动”蒲琳说,ICU的患者有坚强的信念特别重要,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对患者的心理关怀,谁走到马奶奶床旁都会鼓励她“加油!”“您今天又进步了。”护士经常用轮椅推着她出去晒太阳、看夕阳。还用病房里的公用手机让马奶奶和家人视频,为她鼓劲儿加油。老年患者,有时候就是一个“老小孩儿”得哄着。有一天,蒲琳和马奶奶聊天:“您老退休前做什么工作呀”,马奶奶戴着呼吸机还不能说话,就在纸上和蒲大夫交流:“原来在单位是党支部书记”,一听这话,蒲琳连忙鼓励她说,难怪您这么坚强,您这股儿坚强劲儿,我们都得向您学习。马奶奶听到“表扬”开心地笑了,锻炼的劲头儿更足了。
“目前正尝试给马奶奶脱掉呼吸机”,脱离呼吸机是马奶奶能够转入普通病房,进而才能康复出院的第一步。马奶奶能够站起来身体又进一步康复后,蒲琳等医护人员开始攻克下一道关卡。观察呼吸频率、血压,评价能否耐受自主呼吸,最近这段时间,蒲琳每天都在给马奶奶进行半个小时的脱机实验,“目前还是有难度,马奶奶上机时间比较长,肺部炎症还处于逐渐恢复过程中”,虽然几次实验都没有成功,但蒲琳充满了信心“见到曙光了,就在脱机边边儿上徘徊。”
生死一刀间
与蒲琳短短交流20分钟,上午9点她就要进入隔离病房查房了,再出来最短也要3个小时以后了。N95口罩、防护服、手套、鞋套、护目,一套规范的穿防护用具过程,笔者看了看时间“3分钟”。“穿时不用想流程,成条件反射了。”从2014年埃博拉发热筛查人员收治,到去年11月的输入性肺鼠疫,身穿防护服这种战时状态对蒲琳来说可不陌生,ICU里的患者病情瞬息万变,穿上防护服随时冲进去抢救的情景时有发生。
有一天,一位已经进行了气管插管的患者突然病情恶化,护士连忙呼叫医生,蒲琳和刘景院主任穿上防护服冲进病房,“当时穿的更快,也就1分钟吧。”患者人工气道堵塞,咽部水肿出血,再次进行气管插管损伤较大,失败率也高,“马上准备气切”这时候对于患者来说立即进行气管切开是最佳选择,否则将面临窒息身亡的风险。
气切,对于ICU医生来说是一项基本技能,但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气切,每一次都是生死考验。开放气管切开的一瞬间,此时喷溅的体液会携带大量含病毒的气溶胶在空气中四散传播,风险不言而喻,而且这样的困难手术在穿戴厚重的防护用品的情况下,难度无疑会更大。
“我来”,“主任,还是我来吧”,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在新冠肺炎救治中被视为极高危的操作。面对危险,刘景院主任冲在前,蒲琳等高年资医生也总是抢着上,“不是不信任年轻医生,还是比较危险的,还是我们上吧。”最后,蒲琳“抢”到任务,为患者成功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刀尖上跳舞,这位柔弱、文静,说话总是细声细气的女医生在战场上就是坚强、果敢的战士。
小女子迸发大能量
从去年11月接诊肺鼠疫病人,到作为医院第一个承担新冠肺炎救治任务的科室,蒲琳等ICU医务人员一直连续作战,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已经在这种高强度的战时状态下坚守4个月了。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蒲琳于1月17日至19日赴湖南省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返京后没有休息,又迅速投入到北京的抗疫工作中。
谁说女子不如男?2017年,也是这位看似柔弱的“女汉子”,承担了转运途中唯一的医生角色,历经14小时,北京—三亚—北京将一名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陆路、空中转送到地坛医院救治。自2007年5月来地坛医院ICU工作至今,蒲琳十三年如一日,坚守在危重症一线,换回无数在绝望里挣扎的生命,守护着传染病人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依靠》照片中的她温暖、充满力量。笔者镜头中的她劳累憔悴。致敬,有责任又坚毅的她。致敬,有爱又温暖的巾帼英雄。
王燕/文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