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首都北京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副院长夏文斌在关键时刻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在北京市朝阳区打了一场异常坚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救死扶伤、逆向而行,绽放出了最美的光辉。
完成任务后,夏文斌拍照留念。
率先出征
2020年1月下旬,北京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机制以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受命承担朝阳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的诊疗任务,启动朝阳区三间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住院楼作为隔离病房。垂杨柳医院第一时间落实国家、市、区精神,抽调了27名“精兵强将”,迅速组建派驻区级定点救治医院的医疗队。1月29日大年初五上午,医院召开党委会,宣布由夏文斌担任第一批医疗队的队长,领头的重担落到了夏文斌肩上。
刚接到任命时,夏文斌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17年前抗击非典的日子。当时身为药剂科主任的她就是朝阳区抗击非典的一员女将,曾被评为朝阳区防治非典先进医学科技工作者。新的疫情来临之时,当年的一幕幕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她的眼前。
“当时,北京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突发急性传染病,专门的应对力量比较有限,垂杨柳医院当年也是区属的非典定点救治医院,我和同事们日夜奋战、穿着隔离服大雨靴紧急为隔离病房备药送药的场景历历在目。”夏文斌说。也就是在非典疫情的应对过程中,夏文斌熟悉和掌握了类似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流程,但她没有料到,17年之后另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来了。
为有效应对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北京市未雨绸缪在1月下旬启动了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分级治疗的策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网上公布了3家市级救治定点医院和17家区属定点医院。每一个城区都设立了一个救治的定点医院,主要负责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救治,夏文斌所在的医疗队承担的就是这样的救治任务。
垂杨柳医院将第一批医疗队开路先锋的重任交给夏文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已经工作34年的她不仅有丰富的管理经验,非典时期战“疫”的历练也让她知道该如何来应对类似的突发急性传染病。
大任降于肩头,就是千斤重担也得担起来,夏文斌觉得这是她不能推卸的责任,也是现实赋予她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使命。
正在接受采访的夏文斌。(摄影:张星海)
严阵以待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垂杨柳医院副院长和朝阳区定点医院第一批医疗队的队长,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是她最为繁忙的时候。
1月29日医疗队赶到三间房时已经是下午4点,夏文斌看到医院的环境立马就有些揪心了。那里的一切尚是“空白”状态,住院病房里仅有基本的床位配置,所需要的医疗设施设备与传染病救治医院的基本要求还相差太远。他们必须马上进行一些补充和完善。这也成了夏文斌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
“我们29日入驻,按照要求30日就要开始救治病人,上级给我们的要求是第二天上午具备接诊条件。这样算来我们准备的时间只有18个小时,就是说我们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一切工作都达到救治患者的标准。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连夜奋战。”夏文斌说。
传染病隔离病房通道跟普通病房不一样,必须要严格明确分出清洁区、缓冲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其收治病患的流程与平时大不相同,必须要知道“确诊”和“疑似”的不同进出路径和分开管理要求。夏文斌迅速排兵布阵,安排几个组长各司其职。
筹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列出治疗急需设备、调度所有物资、紧急规划布置隔离病区、拟定收治救治流程等涉及方方面面。夏文斌逐一核对检查,譬如必备的药品和设备是否到位、所有病房的上水下水是否通畅、消毒用的紫外灯是否能正常开启等等,都得一一核实。
病房就是战场,关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死,一个地方出现了纰漏,往往就是天大的漏洞。让夏文斌十分有底气的是,除了她还有3位医护管理者也是当年非典战“疫”的重要力量,当年的那种历练所积累的经验现在看来弥足珍贵。
夏文斌在非典时期获得的荣誉证书。
夏文斌考虑到收治进隔离病房对于新冠肺炎患者也是一次突发的遭遇战。因为没有家人陪护,所有患者照料责任也都落到了医护人员身上,夏文斌要求给患者提前准备一套全新的生活用品,为每个病床配备了全新的烧水壶、洗漱用品、消毒纸巾、体温表、拖鞋等等。“我们只有把工作做得够细,才能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避免他们出现恐慌。”夏文斌说。
1月29日夜,三间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灯火通明,整个工作忙碌而有序:凌晨1点,他们完成隔离病区布置及人员现场演练培训;3点,药品、防护物资、基本设备全部到位;5点,所有设备设施检查安装完毕;7点,接诊流程和手写查房记录模板完成;8点,一切准备就绪。
夏文斌心中的第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夙兴夜寐
同事抓拍到工作中的夏文斌。
1月30日这天,三间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了2名患者。次日,又收治了4名;第三日,收治了8名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在夏文斌的带领下,清华大学垂杨柳医院第一批医疗团队开始了一场无声的战斗。他们知道,这里不仅有患者和家属的目光,还有无数公众的期待。
开诊的前几天,夏文斌几乎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白天她在缓冲区入口盯守,不仅给医护人员以信心和力量,也为了防止出现纰漏;晚上,她又开始召集相关负责人总结当天工作、查缺补漏、完善制度,并在微信群里与医生护士沟通当天的一些情况。
由于是临时改建的定点救治医院,很多东西都是从“零”开始,连医生第一天的查房记录也只能用手写,完善全套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并非一蹴而就。
在医疗管理的规范流程方面,夏文斌带领医生团队,利用现有的电脑安装运行医院医嘱系统,实现了隔离区内外电子记录的联通和共享共用。特别是全流程的电子病历记录,保证了一线工作信息化、电子化、同质化,为传染病病房诊疗提供了极大便利。
夏文斌还把原先在药房时的工作经验“独立双核对”法,用在这场战“疫”中,她要求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抽血、检测、送药时,必须在隔离病房外、隔离病房内,分别由两个人对采血管、送药盒等用具上的患者姓名、床位、标号等进行多重检查核对,保障准确无误。这种办法虽然原始,但是在夏文斌看来,往往最原始的办法最有效。
为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夏文斌紧盯细节,包括医疗垃圾的处理、房间环境的消毒,以及为每个病人配备单独的指夹式脉搏血氧仪等,她都指导护理团队详细制定出在隔离病房特殊条件下的护理工作流程。
也正是严格的要求和管理,朝阳区三间房定点医院隔离病房的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体贴入微
医护人员照料患者。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面前,一切有太多未知,很多患者难免会出现焦虑。夏文斌发现,每天晚上八九点钟开始,一直到十一二点,患者最容易产生忧虑情绪,每天早晨五六点醒来又开始提出各种需要。在这两个时段,她都会保持绝对的清醒,随时提示值班医护人员及时回答患者的疑问;碰到比较麻烦的问题,或思想情绪比较异常的患者,夏文斌也会单独与其微信语音通话,对他们进行安抚,并沟通解决问题。
“病人提出的一些需求,我们要及时跟进到位。这样他们才会安心,也有助于治疗。”她说。
经过将近50天的鏖战,在朝阳区卫健委前后派出三批医护人员的悉心救治和照料下,3月19日,朝阳区三间房定点救治医院送出最后一位痊愈病人。夏文斌带领的第一批医疗队,先后收治30例患者,疑似排除出院7例,重症转市属医院5例,成功治愈出院7例,其他患者继续治疗后都得以康复出院。
有一位患者王红霞(化名),于2020年1月27日从吉林老家返回北京,因之前手术休了一个月的病假,赶回北京时身体虚弱,有些发烧乏力的症状,以为自己是手术后遗症,但未曾想过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去医院看病后,医院化验以及CT结果显示很明显的新冠肺炎症状,于2020年1月30日确诊并送往朝阳区三间房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王红霞是朝阳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收治的第一名确诊患者。她刚到隔离病房时,面对严阵以待的病区,内心充满了恐惧,不知道未知的病毒会将自己带向何方。看出了她的压力,医护人员给予她足够的关怀,夏文斌也多次打电话进行安慰,并一直和专家组沟通治疗方案,这让王红霞非常感动。
因病毒作祟,再加上本身胃肠道问题,导致王红霞口服药品的副作用很大,呕吐、腹泻,甚至连喝水都会恶心,吃不进去东西,导致她的体质更加虚弱。“想吃点什么?我们出去给你买,你一定要坚强,有什么需要就说。”在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和救治下,王红霞病情好转,2月12日得以出院回家隔离修养。
夏文斌(右三)和首批出院患者。
第一个患者出院了,其他的患者也就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激励着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积极配合,一起战胜病毒。也正是在这种乐观氛围下,加上正确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的患者走出了医院。
“今天就要出院了,高兴之余也想起刚确诊时的忐忑、恐慌与无助,来到咱们这里以后,这些负面的情绪逐渐都被各位尽责、无畏、专业的医生和无微不至的护士所消融掉了,非常时期,你们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战士,向你们致敬,感恩感谢你们!虽然我看不见你们的面容,但是我知道你们是最美的医生护士……”有一位患者出院时在患者群里给医生们这样留言。
全身而退
夏文斌(右一)和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合影。
新冠病毒传染性强,几乎无孔不入,在武汉紧张的战“疫”初期,已经有不少医护人员被感染。因此,定点医院隔离病房的战斗刚刚一打响,夏文斌就把医护人员的防护作为重中之重。
让她感慨的是,现在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已经今非昔比,远比非典时期要好。当年,众多医护人员战斗在一线,没有一次性防护服,防护外衣只能消毒了反复使用,没有N95防护口罩,脚上防护穿的还是长筒雨靴。而现在,他们的防护是完备并且充分,只要提醒医护人员按照要求去做,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来操作,就不应该出现防护安全方面的问题。
“我的最大任务之一是要在确保打赢这场硬仗的时候,我们的战友也不受损伤。”夏文斌说。
1月29日夜,当所有的准备工作在三间房新启动的隔离病房完成以后,夏文斌要求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提前熟悉整个操作流程,实战演练能够正确地穿脱隔离服;特别是没有经历过疫情的护士,更是要求其全流程操作和走一遍路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严格要求大家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她还紧抓保护区域的安全,要求同事们互相监督、互相检查其他人的防护是否做到位。为了规范行为习惯,夏文斌从第一天就要求大家不聚在一起吃饭,带着套餐盒饭在房间独自用餐;摘下的口罩必须规范放置和处理;酒店穿的衣物和鞋进入工作区更换后放在指定的房间等等各种细节提示;再比如小到一个病人通道门的钥匙,夏文斌也提示当班护士,要求放置在固定的地方,每个医护人员进出时取和放也都要放置在同样的位置,便于工作交接和管理。
夏文斌再三告诉自己的战友,如果不舒服了就赶紧报告,这是和病毒打交道,出现问题千万不要硬扛。为了避免医护人员过度疲劳,随着患者的增多,夏文斌又协调医院调配增加医护人员力量。垂杨柳医院实施医护人员轮换上一线的管理办法,提前筹备第二批医疗队,第一批医疗队战斗了14——21天以后就逐步替换下来,第二批医疗队接替后继续战斗。
医护人员一起过生日。
在一线战“疫”,不仅患者有时会紧张焦虑,医护人员在高强度的状态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在调配工作时夏文斌就安排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老带新”,为战“疫”尽量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她还用自己抗击非典的实例鼓励大家,在重大疫情面前,一线工作很锻炼人,只要参与其中,就会获得十分宝贵的实战经验。
基于科学的工作模式,医疗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战“疫”任务,也很好地保护了每一位骨干力量。
北京学习平台2020-05-10
作者:李鹏
(来源:北京科技报 责任编辑:赵晨蕊 白延龙)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