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用心电图入门
——第十三讲 ST段改变与心肌缺血
北京市朝阳区中医医院心内科 主任医师 薛松维
ST段反映了心室复极早期电位变化。ST段改变可分为ST段抬高和ST段压低两大类。ST段抬高多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损伤性改变(有关ST段抬高的内容,将在心肌梗塞及早复极变异中讲述)。心肌缺血常常表现为ST段压低。ST段压低以基线(TP段)为准。
一、心肌缺血与ST段压低
ST段压低可分为:水平型压低、下斜型压低及上斜型(J点型)压低。
1. ST段水平型压低 ST段水平型压低是指压低的ST段与R波顶点垂线的夹角=90°,呈水平型(见图13-1a、b)。正常时ST段应在基线水平上无偏移,但可允许轻度向上或向下偏移。向下偏移时Ⅲ导可达0.1mv,其它导联不得超过0.05mv,超过上述范围的水平型ST段下移,特别是伴有其后的T波倒置,均为诊断心肌缺血的有力证据。如有动态的ST-T改变,则可有把握地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
2. ST段下斜型压低 ST段下斜型压低是指压低的ST段与以R波顶点垂线的夹角>90°,呈下斜型(见图13-1a、b)。此型诊断心肌缺血的意义不如水平型ST段压低,但意义也比较大。此型尚可见于心室肥厚、束枝传导阻滞、洋地黄效应(见图13-2)等继发性心肌缺血。
3. ST段上斜型(J点型)压低 ST段上斜型压低又称J点型压低,是指压低的ST段与以R波顶点垂线的夹角<90°,呈上斜型(见图13-3a)。一般来说,j点型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较小,常为生理性的,特别是在心动过速时(见图13-3b);但如j点型压低较深(>0.2mv)(见图13-3c),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还有一种判断J点型压低临床意义的方法,即观察P-R段是否向右下方倾斜。如果P-R段向右下方倾斜,这时倾斜的P-R段与下移的J点型ST段在同一条假想弧线(反抛物线)轨迹上,则考虑为生理性改变(见图13-4); 如果P-R段平直不倾斜,同时ST段J点型压低较深,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见图13-3c);另外如下移的J点不在同一条假想弧线上,也可考虑为病理性改变。
二、心肌缺血与ST段抬高
一般来说,ST段抬高代表心肌损伤,特别是弓背向上型抬高,而损伤通常与急性心肌梗塞相联系,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缺血也会造成上述改变。所不同的是,后者缺乏坏死型Q波,这就是变异型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
变异型心绞痛是不稳定型、自发型心绞痛重要类型之一,通常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可以伴有或不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事实上,常常是冠状动脉在狭窄基础上的痉挛所引起。与典型心绞痛机理和临床表现明显不同,变异型心绞痛常与劳累无关,休息或夜间发生,疼痛持续时间长,可达10-20分钟以上,胸痛发生常有定时性及规律性。药物治疗首选硝酸盐及钙拮抗剂等血管扩张药。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性抬高(见图13-5)。此现象由Prinzmetal医生1959年首先报道,因此又称变异型心绞痛为Prinzmetal型心绞痛。
除ST段弓背向上、单相曲线抬高的基本特征外,变异型心绞痛心电图的其他表现还有:①ST段抬高的部位,通常是以后发生心肌梗死的部位;②其对应导联可表现为ST段压低(见图13-6);③如原有ST段已压低,现发作时出现ST段“类似正常的伪改善”④部分病例可有左胸导联U波倒置;⑤可伴有一过性心律失常,以早搏及传导阻滞多见。⑥不形成病理性Q波。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关系很复杂,需要心电图与临床紧密结合来分析。真正的冠心病只有不足50%可以通过心电图显示出来,还有相当部分冠心病不出现缺血性ST-T改变,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一步确定。如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64排以上冠脉CT、必要时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来确诊。但后者为有创伤性检查。另一种倾向是,目前基层医院存在“冠心病”帽子乱戴现象。只要出现心电图ST-T改变就诊为冠心病,从而造成过度医疗。再次提醒大家注意:许多其他心脏病、许多非心脏病的病理状况、甚至某些生理状态下心电图也会出现ST-T改变。
[本讲小结]
1.心肌缺血心电图除T波倒置外,主要表现为ST段压低。2. ST段压低分为:水平型压低、下斜型压低及上斜型(J点型)压低。其中以动态改变的水平型意义最大。
3.变异型心绞痛主要表现为一过性ST段弓背向上抬高,要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复极现象鉴别
[思考题]
49.原发性与继发性ST-T改变有什么区别?
50.什么是ST段J点型压低,有何临床意义?
51.何种ST段压低对临床诊断心肌缺血意义较大?
52.变异型心绞痛心电图有何特点?
图13-1a ST段水平型压低及下斜型压低
(本图显示ST段压低的两种形态,左为ST段水平型下移,右为ST下斜性压低。)
图13-1b ST段水平型压低及下斜型压低
(本图显示ST段压低的三种形态,其中Ⅰ、Ⅱ、Ⅲ、aVF、V3呈水平型压低,
V4呈近似水平型压低,V5、V6呈下斜型压低。)
图13-2 洋地黄效应
(本图显示ST段下斜性压低,同时T波倒置,先负后正,呈鱼钩样改变,结合病史考虑为洋地黄效应。)
图13-3a ST段上斜型(J点型)压低
图13-3b ST段上斜型(J点型)压低
(本图显示休息时ST段大致正常,但运动时心率增快,继发的ST段上斜型(J点型)压低,
同时休息及运动时P-R段均有向右下倾斜,因此此份心电图不能诊断为心肌缺血。)
图13-3c ST段上斜型(J点型)压低
(本图显示休息时ST段大致正常,运动时ST段上斜型(J点型)压低,但因压低的幅度较深,约为0.5mv,同时P-R段基本水平,并且不在假想反抛物线轨迹上,据此可以判断此患者的心电图存在心肌缺血现象。)
图13-4 J点型ST段压低反抛物线轨迹示意图
(本图显示ST段上斜型压低,同时前面的P-R段向右下方倾斜,双方在同一条假想反抛物线轨迹上,
此种J点型ST段压低对诊断心肌缺血无意义。)
图13-5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
(表现为发作时下壁导联ST段弓背向上样抬高)
图13-6变异型心绞痛衍变图
(本图第一条显示发作前心电图;第二条为发作时下壁ST段弓背向上抬高,其对应导联(侧壁)ST段压低;第三条为数分钟后ST段回落,且无坏死型Q波形成,因此不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应为典型的Prinzmetal型心绞痛。)
相关信息